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未来前景可期。4月23日,在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主办,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型储能助力钢铁行业能源转型专题论坛”上,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王志忠认为,“新型储能助力钢铁行业能源转型专题论坛”的主题是“新型储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实践”,这是关乎我国钢铁行业能否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关键议题,也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王志忠强调,能源转型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有决心、有耐心,更需要有智慧、有行动。能源转型应重点推进“三个耦合”:一是推进绿电+储能新型能源结构的耦合;二是推进钢铁+储能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三是加强技术+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的耦合。
要创新探索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储能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在电价低谷期间储存电力,在电价高峰期间释放电力,帮助企业平滑用电曲线,避免高峰时段的高昂电费,从而大幅降低企业整体能源成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庆认为,随着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源荷的广泛接入,电网作为承担电能分配与消纳的主体,源荷特性均发生着巨大变化,电网正逐渐向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目标转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肖邦国表示,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环节。为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挑战,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而储能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节手段。相比天然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等传统灵活性资源,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等优点。上海久斯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王田宇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他非常看好新型储能规模性、成长性,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相对成熟,已经是新型储能增长速度最快的分支之一。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郑允杰分析,储能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技术,围绕高性能储能技术,布局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打造制造链,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一是化石能源清洁化,二是清洁能源规模化,三是新旧能源综合化。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姜峰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当前,储能技术都比较先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具体运用哪种储能技术与企业需求有关系。不过,江苏领储宇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高级工程师刘钦认为,目前,新型储能存在的痛点:一是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二是储能项目的安全性,三是EMS的容量控制。对此,陈庆认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未来新型储能将向更安全(数字储能)、更高能(超级电容)、更绿色(重力储能)、更高效(光储充一体化)方向发展,要创新探索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引导“新能源+储能”合理配置,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
钢铁行业储能应用场景日渐丰富
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系统的“稳定器”,在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周玲霞表示,“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技术的部署不仅是钢铁企业响应国家环保政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以储能系统为支撑逐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和消纳,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型低碳、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及储能系统,最大程度实现能源经济性匹配,推动更多新能源+储能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更是践行“双碳”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主体,但是钢铁行业负荷曲线较平稳,目前仍存在“昼低夜高”现象。陈庆分析,由于日间用电成本较高,而夜间电价低廉,导致生产高峰由日间转移至夜晚,出现钢铁行业白天用电需求略低于夜晚时刻,因此钢铁行业要利用储能消峰填谷实现负荷平移、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实际上,钢铁企业面临能源浪费以及碳减排问题,如果传统储能与新技术耦合,同时结合钢铁工艺特点,就可以构建钢铁储能系统。肖邦国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储能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应积极拥抱融入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工艺系统与能源系统重构势在必行;应通过提升绿色能源生产及在钢铁行业中的消费比重,实现能源行业与钢铁行业耦合发展、协同降碳。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持续推进极致能效和能源转型,面临新能源应用带来的用能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问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设计师熊超认为,新能源就是“只用今天的太阳”,新能源应用推广核心在成本,技术核心是储能。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战略路径:新能源—光伏+钢铁发展战略机遇期、风力+钢铁发展蓄势待发期、生物质+钢铁发展空间广阔期。“新型储能技术可以解决能源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性矛盾,使得钢铁企业大规模引入新能源成为可能,不但优化了钢铁企业能源结构,而且可以获得额外的调峰服务增值收益。”熊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