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量海洋舰艇、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水淡化、人工岛礁建设等重大工程,海洋工程作为连接人类与深海资源的重要桥梁,正不断迎来技术与材料的革新。钛金属被称为“海洋金属”,是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以其高强度、耐海水热液腐蚀、抗硫化腐蚀、抗微生物附着、高韧性等特点,在海洋热能转换、海水管道系统以及特殊消防设备等关键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应用价值。因此,充分利用海洋材料——钛及钛合金,将有助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

海洋热能转换技术,这一利用海洋表面与深层海水之间温差驱动发电机发电的绿色能源方案,正逐步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钛及其合金因其卓越的耐腐蚀性能、轻质高强、无磁性以及良好的透声性和低热膨胀系数,成为了热交换器的理想材料。俄罗斯自1962年起便已成功建造并运行了六千多台钛制热交换器,实现了商业化应用;美国北海油田钻井平台上也广泛采用了约100个钛热交换器;我国同样在船用热交换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钛合金热交换器在船舶上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夏威夷岛和挪而岛的温差发电站更是以钛管蒸发器和冷凝器为核心,进一步验证了钛金属在海洋热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海水管道系统作为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钛材以其对海水的高耐蚀性(使用寿命为钢系的10倍)、高强度和良好的疲劳性能,成为了海水管路系统的优选材料。国内已开展的“钛合金”替代“铜合金”制造海水管路系统的验证考核试验,不仅验证了钛材的优异性能,还展示了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可靠性。TA2钛无缝管材及其配套管件、钛法兰在试验中的完美表现,为钛材在海水管道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挪威国家石油供应公司的创新性尝试,将钛管材应用于消防设备中,更是开创了钛材应用的新篇章。实验证明,在海水流通的情况下,钛材能够承受超过1000℃高温的烈火烘烤长达两小时而不被腐蚀,其优良的抗波流冲击性和耐高温性能,为海洋工程中的消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深化,在海工装备、海洋油气田勘探开发、舰船等领域,钛金属必将在未来的海洋开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